一同资讯网

一同资讯

 找回密码
 欢迎加入 一同资讯

【黑龙江同志会所】

2018-7-27 08:53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521| 评论: 0

摘要: 17年抗艾,白衣天使胡敏华感天动地 【黑龙江同志会所】 当她勇敢地走向临床,向病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时,她没有想到,在抗艾、防艾这个特殊岗位上,倏忽就是17年,并且还要坚守下去。  白衣天使不是生来就有翅膀, ...

17年抗艾,白衣天使胡敏华感天动地

 【黑龙江同志会所】 当她勇敢地走向临床,向病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时,她没有想到,在抗艾、防艾这个特殊岗位上,倏忽就是17年,并且还要坚守下去。

  白衣天使不是生来就有翅膀,她本是凡人,必须在年复一年与死神的对抗中,浴火重生出隐形的翅膀。

  6200多个日日夜夜恍若白驹过隙,但没有一分一秒是容易的。

  每一天,她都行走在暴露与感染的刀锋边缘。

  17年来,她以柔弱的双手和慈蔼的心灵,救护了2000多个染病的躯体,也拯救过2000多个苦难的灵魂。而病人背后,是200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。

  她是胡敏华,现为南昌市第九医院护理部主任、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者。

  “那个年代,人们对艾滋病很恐惧,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,我也经历了很多次内心挣扎。”

  2000年12月,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防治定点医院,这是一个破冰之举。

  次年3月,医院安排胡敏华参加香港艾滋病基金会主办的“艾滋病预防与控制——关怀与护理”培训班。

  多年以后,她仍会记起那个春天。

  她在东方之珠香港,第一次接触到HIV(艾滋病毒)感染者。即使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,她内心也经历过震惊、恐惧、同情、责任等多种情愫的抗争。

  “接到这个任务,我既兴奋又忐忑。”胡敏华特别坦率,“那个年代,人们对艾滋病很恐惧,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,我也经历了很多次内心挣扎。”

  1988年,双十年华的胡敏华,从南昌卫校毕业分配到南昌市第九医院。戴上燕尾帽,穿上护士服,胡敏华表现出对这个职业的天生热爱。数年间,她服务了多个科室,因为表现出色,28岁就担任了医院妇产科护士长,后来又调任泌尿科护士长。

  香港培训的那一次,是胡敏华真正意义上接触艾滋病人。“眼眶深陷,很瘦,有气无力。”是她对艾滋病人的第一印象。培训期间,她认真听课,勤于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艾滋病患护理知识。

  胡敏华学成后,参与创建了医院感染二科(艾滋病防治科)。当时,医院其他科室的同事谈起二科都肃然起敬,足见艾滋病防治任重道远。

  “不要怕,有我们在!”

  日历翻到2003年8月31日,星期日,胡敏华永生难忘。这一天,原本休息的她被紧急召回医院。

  冲到病房,眼前的一幕触目惊心:一位男子,赤身裸体,全身肿胀,五官变形,四肢扭曲。最辣眼的是,他的阴囊肿得像个椰子,身上的血管针孔密布!

  患者杰,医院收治的首例艾滋病病人,也是胡敏华要护理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。有吸毒史的杰深度软组织感染,无法做静脉穿刺,只能做静脉切开术,而一旦沾染了患者的血液或组织液,就有被感染的风险。用行话说,这叫“职业暴露”,同事们都有畏难情绪。

  看着眼前的病人痛苦呻吟,胡敏华不断安慰他:“不要怕,有我们在!”其实,这也是给自己壮胆。

  终于,一位医生和胡敏华站到了一起。冷静下来,她从容地协助医生为病人消毒、切开静脉、抽血、输液,一步步,有条不紊。

  过了几天,又一件让大家“崩溃”的事情发生了。杰突然变得狂躁,拔掉针头,扯光衣服躺在病房的走廊,呼天抢地叫喊着要出院。他这是毒瘾发作了,张牙舞爪的,没有人敢靠近。

  接到消息的胡敏华迅速赶到。她拨开围观的人群,蹲在杰的身边,一边轻轻地为他穿上衣服,就像家人那样;一边耐心温和地安抚,杰的情绪渐渐稳定。

  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当天,胡敏华的爱人遭遇车祸,性命幸运保住,左臂却粉碎性骨折。心急如焚的她没有离开岗位,因为眼下杰的病情耽误不得。

  此后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杰的各种突发状况不断,胡敏华更不敢轻易离开病房,唯恐出现意外。而丈夫那边,她只能时有“怠慢”。在病人和丈夫之间来回穿梭忙碌,胡敏华消瘦了许多,这让手术后恢复中的丈夫又“委屈”又心疼:“敏子,无论如何,别把自己累垮啊。”

  有了护理杰的体验,胡敏华本以为会消除对艾滋病的心理恐惧。然而,当她回到家中,在爱抚年幼的儿子前,总是反复清洗双手时,她这才意识到,最难逾越的,还是心坎。

  纵然胡敏华小心翼翼,悉心护理,杰仍未能逃脱死神的收割。艾滋病的凶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,她暗下决心,一定要坚定站在防艾、抗艾的最前沿,让悲剧少些,再少些。

17年抗艾,白衣天使胡敏华感天动地
认真工作中的胡敏华

  “为了爱你的人,你也爱一回自己——请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。”

  往后的日子,调任感染二科护士长的胡敏华,护理的艾滋病人越来越多,时间长了,了解多了,经验足了,渐渐地就“心理脱敏”了。可是,绝多数人对防艾知识仍一无所知,很多病人家属以为与病人吃饭、握手,就会感染上艾滋病毒,加上对这种疾病的歧视,病人很少得到家庭护理。

  “要想真正把护理做好,就要帮助患者和家属迈过这道坎。”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,胡敏华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对患者及其家属做艾滋病知识、亲属间防感染、艾滋病护理等方面的示范和教育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  另一方面,她觉察到个体力量的渺小和传播的有限,这时候,她敏锐地发现了社交新媒体的能效。2010年11月9日,一个名为“与艾滋病为邻”的新浪微博开通了,这是胡敏华专门为“艾友”们开设的网络家园。

  微博开通第二天,胡敏华没想到,自己一篇名为《致秋梅》的微博日志瞬间蹿红网络。

  这一天,救护车送来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,胡敏华一眼认出,那是秋梅。心急如焚的胡敏华喊道:“傻妹子,你跑到哪里去了?我们一直在找你!”

  胡敏华与秋梅相识于2008年。秋梅的丈夫因贩毒被判刑,4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相继患上艾滋病,最后不治身亡。医生推断为母婴传播,秋梅可能早就被丈夫传染了。

  确诊报告出来后,秋梅痛不欲生。胡敏华拉着她的手,坐在一隅安静地听她哭诉,并不停地安慰、鼓励她,原本万念俱灰的秋梅答应接受治疗。谁知,当胡敏华帮她取好药,一切都安排妥当,秋梅却突然不辞而别。命运弄人,2年后再次见面,已是这番场景。

  这一次,她再不会让她轻易离开。

  经过胡敏华的悉心救护,秋梅慢慢恢复了生命体征,但她的病情已严重到不能自理,常常大小便失禁,病房里弥漫着恶臭味。胡敏华打来热水,将她身上的粪便一点一点擦洗干净,然后为她修剪一个个残存粪便的指甲,帮她梳理那一头凌乱的头发。

  可是,秋梅依然不言不语,也不配合打针吃药,这让胡敏华很是揪心。

  那天晚上,好不容易把秋梅安顿好,胡敏华刚回到家,护士就打来电话说,秋梅又把针头拔了。

  胡敏华哭了。她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无助:“刚刚听护士说,你又一次强行拔下了针头,你拒绝吃饭。眼泪布满了我的眼睛。秋梅,还有很多个‘秋梅’,这个世界还有爱,这个世界不会因艾滋而抛弃你们!可是,若没有你们作为载体,我们的爱如何延续?记住,为了爱你的人,你也爱一回自己——请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。”

  《致秋梅》被网友转到网站论坛,短短几天,浏览量超过两万,回复数千条。随后,秋梅的故事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,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。

  当年12月1日,世界艾滋病日,众多爱心人士来到医院看望秋梅,给她带来爱心捐款,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。还有媒体联系到监狱方面,让秋梅正在服刑的丈夫来到医院见她一面……那些天,秋梅的脸上漾起了从未有过的笑容,胡敏华心里也有一种久违的感动。

  胡敏华在微博中写道:“每一个艾滋病患者都像一部书,写满了心酸与苦楚。他们被生活排斥,被歧视笼罩。他们想方设法遮盖病情,他们身处悲观、绝望之中。他们并非万恶不赦,却被社会孤立。有时候,逆反和报复心理并非其本意。他们拒绝与人沟通,更拒绝接受治疗。他们染病后,要过的第一个难关,不是治疗,也不是护理,而是跨过那道心里边的坎。我能做的,只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,去帮助这群迈不出坎的艾滋病患者。”

  8年来,即便日常工作已是超负荷,但每天更新微博,是胡敏华工作之余雷打不动的事。不知不觉间,“与艾滋病为邻”粉丝已达3万多,其中很大部分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及家属。

  微信兴起之后,胡敏华又开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“与艾滋为邻”。同时,她还创建了一个微信群,方便“艾友”们交流。她精心打理这三个新媒体平台,累并快乐着。每天都有不同的网友留言、私信咨询各种问题,胡敏华都会抽空一一解答。如今,接受胡敏华心理疏导的“艾友”不再限于江西,已扩散至全国乃至全世界。她说:“只要能帮到大家,我就会一直做下去。”

  “这个小小的房间,承载了太多艾滋病群体的人间冷暖。”

  清晨5点,床头的手机就响了起来,叫醒了睡梦中的胡敏华,她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,电话那头就传来了焦急的声音:“胡大姐,我的化验报告出来了吗?阴性还是阳性?要是阳性能治好吗?我是不是要马上住院?”还没等胡敏华开口说话,连珠炮似的问题就接踵而至。好一阵耐心安抚,结束通话,胡敏华揉了揉太阳穴,长长地呼了一口气……自打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以来,这样的场景已成家常便饭,通话过后的她常常是睡意全无。

  胡敏华的手机里存着六七百位患者的联系方式,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,她都24小时开机,以便患者们可以随时联系上。

 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,胡敏华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。除了日常查房、探访病人,她每天还会接到无数艾滋病患者及家属的电话、短信,听他们倾诉,为他们答疑解惑。

  在医院艾滋病门诊楼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,胡敏华每天都要接待一个又一个老病友、新病患,同他们聊病情,话家常。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不想为人知的故事,对于他们的信任和疑问,胡敏华既要履行医者的职责,还要用真心去轻抚每一个紧张的神经。用胡敏华的话说,“这个小小的房间,承载了太多艾滋病群体的人间冷暖。”

  一提起胡敏华,很多艾滋病患者、感染者都亲切地称她为“大姐”。

  患者ROMA:艾滋不可怕,艾滋也怕爱。正是因为有了大姐的大爱,我才能走出阴霾,重塑人生。

  感染者夜莺:我常常想,我是怎么熬过那段时间的?刚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,我有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反应,差点放弃。是大姐每天关心我,除了护理,还精心做了饮食调理方案,陪我闯过了这一关。如今,我体内病毒已降到最低值,我会好好活下去!

  感染者蓝宇(化名):在大姐面前,一切都很自然。她的眼睛,能看到你心里去。她不会介意我的性取向,聊天中,我得到的是理解和尊重。在她的关爱下,我乐意配合治疗。是她,让我重生了。

  在胡敏华办公室的隔壁,还有一个艾滋病友心仪的“神秘地方”,没有门牌,也没有具体的诊室标识,却被艾滋病友们所熟知,它有一个暖暖的名字——温馨家园。

  房间布置得简朴而阳光,靠近门口的一面墙壁上,贴满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心愿签。“加油!一切都会过去的。”“艾不可怕,没有爱才可怕。开开心心一辈子!”“阳光总在风雨后”……

  资料柜里,装着厚厚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。在这里,胡敏华和她的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电话随访,询问患者的近况,提醒他们及时到医院拿药;有免费体检时,他们会通知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。繁琐的工作,没有工资没有补贴,志愿者凭的就是一腔热情。

  通过胡敏华的积极推动,如今“温馨家园”已发展成一支拥有100多名志愿者的服务团队,其中有医生和护士,也有艾滋病友们,还有社会爱心人士等。

  38岁的小谭是胡敏华合作团队的一员。8年前,由于特殊原因,他关注到艾滋病毒感染者空前无助,便发起成立了“江西彩虹之家”,这是江西省内唯一一家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公益组织。

  与胡敏华共事多年,小谭对胡敏华的付出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:“大姐是个以医院为家的人,只要病患有什么事,哪怕是晚上,她也会赶过来。”小谭感慨,“做我们这个工作不容易,尤其是胡大姐,她要操的心太多,每天要面对太多的负能量,艾滋病患者不能对别人说的话,在她那里都会倾诉,她做了所有病患负面情绪的垃圾桶。”

  对胡敏华自身而言,虽然专业操作使她避免了“职业暴露”,但不可避免地遭遇了“心理暴露”。

  她承受的心理压力一般人无法体会,她是数千名“艾友”的倾听人和守秘人,在获得患者信任的同时,也承受着对方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干扰。每次和患者交流后,胡敏华内心都是五味杂陈,悲悯、忧愁、哀伤……每一年,她都会有一个阶段因此陷入轻度抑郁,整夜失眠,形容憔悴,但又不得不尽快调整好情绪重新投入工作。

  “忧郁来袭,我就增加步行,呼吸新鲜空气,调整心情。”为了更为专业地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,同时也为了疏导自己,胡敏华专门考下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,“我们是病人的希望,既要为他们治身,更要治心。”

17年抗艾,白衣天使胡敏华感天动地
胡敏华获得第十八届贝利·马丁奖

  “抗艾的路还很长,我要继续努力。”

  2018年4月18日,春已老,人未闲。中午饭点到了,胡敏华没有去吃饭,忙里偷闲来到病房。这本不是查房时间,但她这里巡巡,那里看看,“多看几眼才能心安”。

  她看到一位患者躺在床上啃煎饼果子,“你午餐就吃这个?不想吃饭也要吃,吃好才有力气治病啊。”胡敏华走上前,一边帮他盖被子,一边“唠叨”着。

  走到病房阳台,一位中年患者正在吃外卖,看到护士长来了,有点不好意思。“别吃这么油腻,你有胆结石,药要坚持吃,放轻松,注意休息好。”胡敏华反复叮嘱。

  “你恢复得挺好的,别有压力,有事就打我电话。”胡敏华又交代一位准备出院的患者。

  类似的场景,在感染二科的病房里,每天要重复上演很多幕。

  在病人眼里,胡敏华如同一位严格又慈祥的家长。只要听到她的声音,不少病人立刻条件反射一般,把衣服理好、被子掖好。要是被发现不注意保重身体,免不了又要挨胡敏华的“唠叨”。不论是老病患还是新病患,几乎都被胡敏华“唠叨”过。

  同事们眼里,胡敏华已练就了一身“特异功能”:在就诊大厅,甚至在医院门外,她一眼就能读懂求诊者眼中的犹豫、挣扎,准确判断他们的诉求,并给予专业的引导。新病人来到医院,她短短一席话就能获得患者的信任,让他们敞开心扉。就连最难管理的一些吸毒病人在病房里吸毒、耍横,她也有办法让他们服服帖帖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她脑子里有一个“活账本”,所有患者的家庭、工作、患病情况、治疗效果等,她都了如指掌,随时调用。

  当天中午,42岁的李女士在病房走廊里来回踱步,表情凝重,她的不安和焦虑,正好被查房的胡敏华捕捉到。

  李女士的丈夫刚确诊感染艾滋病毒,一周前入院,而李女士本人可能也已感染,还在等确认报告。

  看到护士长来了,李女士的婆婆也赶忙凑上来打听情况,看得出来,一家人忧心忡忡。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,胡敏华操着一口对方的方言和这对婆媳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,告知她们确诊流程、服药程序等,还时不时拉起家常。这不像是护士长和患者交流,反倒更像一家人在聊天商量事情。

  2015年12月1日,胡敏华的微博“与艾滋病为邻”开通五周年之际,她的新书《在一起——防艾护士长的微博日志》付梓成册,引起社会强烈反响。

  2017年5月,鉴于胡敏华在艾滋病人护理领域的成绩,她被授予第十八届贝利·马丁奖,成为当年全国唯一一名获奖者,也是江西省首位获此殊荣者。

  2018年4月3日,作为江西省红十字会首批“莲丝信使”(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抚慰和援助项目),胡敏华郑重签下登记卡,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。她要把自己的一切,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去。30年护理路,17年抗艾征程,胡敏华从未停步。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一分利去。“舍己为人、有高度责任感,有卓越的才能、富有爱心。”她这种全身心的奉献,完美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。

  采访手记

  像花儿一样怒放

  我们无法改变命运既定的轨道,但是至少我们有能力,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好好地活着。哪怕明日生命将要走到终点,今日,依旧要像花儿一样怒放!——胡敏华语录

  和大多数女性一样,胡敏华只是一位平凡的女儿、妻子和母亲,她没有三头六臂,却扛起了最艰巨的任务;她没有豪言壮语,却实现了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,无论是身体,还是心灵。

  她不是最伟大的人,却是最强大的人。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,从青春年少到知非之年,她忙碌的身影,撑起了生命的彩虹;她热情的双手,擦亮了破灭的希望。

  在胡敏华的精神感召下,随着一个个新生力量的加入,抗艾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。如果说,岁月是一首歌,那么他们便是歌者,从不孤独,并会一路高歌;如果说,岁月是一段旅程,那么他们便是行者,且行且梦,让生命丰盈。

  胡敏华用自己的一生做灯芯,用对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信仰点燃了一盏心灯,那温暖明亮的灯光,照亮尘世间忙碌的人,为“艾友”驱散了阴霾,更重燃起他们对生命的炽热渴望。

  正是有了抗艾天使们的坚守,世间才有了温情,人类才有了希望。并且她们让我们确信,人类终将战胜这个病魔。希伯来《圣经》说,凡救一人,如救世界。胡敏华,她挽救了多少个世界?!夜未央,路正长。

  (注:为保护隐私,文中所有患者均为化名)

  采写:江西日报记者吴志刚、钟珊珊 实习生胡艺梅

  (来源:中国江西网)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一同资讯  

GMT+8, 2025-1-24 14:45 , Processed in 0.041658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同志大全站对于任何包含于、经由、链接、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(以下简称[服务])所获得 的信息、内容或广告(以下简称[资料]),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。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 [资料]所发生的风险都应自行承担。对于因[服务]、[资料]所生的任何直接、间接、附带的或因此而导致 的衍生性损失概不负责。 安徽同志网站为免费网址站,所有连接均来自网上,其相关内容一概与本站无关,本站不对相关网站内容 负责!如您发现本站有任何非法不良连接,请立即告之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.我们坚决支持和配 合专项行动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